總結澳門歷史經驗,弘揚中華文化傳統
21/09/2018

作者:吳志良

摘要:


澳門回歸平穩順利,特區開局發展良好,特別是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方面,澳門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樹立了榜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澳門堅守中華文化傳統的底蘊,始終如一地保持着濃厚的家國情懷。本文認為,澳門應有系統地在學校和社會傳播和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強調澳門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血肉聯繫,鼓勵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和國家發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同時,澳門還應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澳門的傳統優勢,推動澳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語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展開多形式、多層次的全方位交流合作,重點在文化、教育、體育領域的合作方面促進民心相通。




澳門數百年歷史演變留給我們兩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一是古今同在、中西並舉、“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文化經驗,二是族群和睦、守望相助、社區自理、融合發展的社會經驗。文化經驗是社會實踐的結果,社會實踐又是文化經驗的體現,但歸根結底,是中華文化傳統在澳門落地生根、傳承發展的寫照,真實展現出中華文化的自信心、融合能力、開放包容性和人本精神,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為新時代弘揚祖國文化傳統、構建民族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同年11月26日,他在山東曲阜孔子研究院座談會上又重申了“四個講清楚”,並有所展開。



習近平主席2014年兩會期間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表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又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由此可見,習近平主席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視。事實上,“四個講清楚”闡述了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之間的內在聯繫,指出文化自信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文化是理論基礎、道路和制度選擇的淵源和原動力,也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和根本動力。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及其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換言之,來源於有歷史積澱、創新能力和廣泛認同的社會文化實踐,要求一個文化體(或一個文明體系)具有對自我文化在認知和認同基礎上的傳承能力,具有對其他文化的包容、交流及融合發展的創新能力。文化自信也必然是在當下的社會文化實踐中,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中廣泛體現並具有最普遍認同的文化存在現象。我們認為,澳門以其獨特的歷史演變和社會實踐,提供了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典型案例。

澳門回歸平穩順利、特區開局發展良好,特別是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方面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樹立了榜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澳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澳門人堅守中華文化傳統,始終如一地保持着濃厚的家國情懷,毫不掩飾地展現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心。這種自豪感和自信心,深入骨髓,發自內心,自然表露,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



澳門與祖國陸地相連,命運一體,澳門人展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是應有之舉。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澳門在相當長時間裡受殖民統治。無論國勢興衰、無論殖民統治如何苛嚴,澳門華人能夠義無反顧、理直氣壯地保持自信和堅守立場,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樣的局面,也來之不易,是一代又一代忠貞的愛國主義者長期深入基層和民間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祖國文脈的結果。正是由於他們的默默耕耘,特別是有時還冒着風險甚至人身安危的奉獻,才牢牢堅守住澳門這塊陣地,才牢牢堅持住道路選擇,成就了今天澳門愛國愛澳的主流的價值觀、主導性的話語權和繁榮穩定的大局。他們付出的血汗及其擔當精神,令我們感到自豪,也令我們對鞏固愛國愛澳基礎並使愛國愛澳事業薪火相傳充滿信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文化自信源自一個民族的真善美及其生活方式,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品行,體現在舉手投足之間,體現在民族國家存亡榮辱之際的忠誠與節氣,是信念,是骨氣,是擔當,是操守。澳門雖然長期受殖民統治並直接與西方世界來往,但依然保持着中華傳統文化的本真和中國人的錚錚鐵骨,並與西方文化和諧共處、交流融匯,就是因為凝聚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氣神,有信仰,重情義,敢擔當,肯作為。



澳門之所以能保持如此之高的文化自信,一是背靠祖國,在長期歷史演變過程中,無論順境逆境,都堅持與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堅持以中華文化為滋養,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世代延續;二是移民城市,來自天南海北的移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互相理解、包容,才能建立合作、信任關係,才能團結一致、互通有無、守望相助,才能生存發展。三是孤懸海外,後來又受到形式上的殖民統治,遠離了文化劇烈衝突的歷史背景,維持了相對自由的文化生長環境。偶有與西方文化的衝突,由於有祖國作為靠山,也能淡定自如、理直氣壯與之針鋒相對,最終找到和平的解決方案。四是小規模社會,人際關係非常密切,文化發展很接地氣,民間文化充滿了生活氣息,大眾文化生機勃勃。這種文化,以宗族、鄉族、宗教、行業、社區為主線,以社團為載體,以人為本,滲透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並代代相傳,逐步成為社會的內在特質和形態,成為社會文化建設的主要特徵,奠定了文化自信的社會基礎。



正是基於文化自信,澳門人在民族興盛之時不自以為是,在國家衰敗之際也不妄自菲薄,在急驟的歐風美雨中始終不亂方寸,在與西方交往中始終不卑不亢:自信而不自負,平等以待;驕傲而不傲慢,兼收並蓄;理直氣壯而不自私自利,不同而和;旗幟鮮明而不排壓異己,和而不同。互相對話、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澳門恰如其分地扮演着東西文化交流的角色,在西學東漸、中學西傳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而形成當今澳門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禮俗並重的壯麗文明風景線,形成今天澳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之間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共生共榮、共贏共享的社會形態,為實施“一國兩制”的方針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了一個活生生的典範。



正是基於文化自信,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刻認識到這道壯麗文明風景線和這種獨特社會形態的意義、價值和作用,在充分照顧其他族群文化和利益的情況下,不僅投入資源,還制訂法律──2006年通過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中明確提出“愛國愛澳”為所有教育階段的教育總目標,並在2017年設置以傳播、弘揚中華歷史文化為宗旨的“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鼓勵所有學校升國旗,學校和社團活動奏唱國歌,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地在學校和社會大力傳播和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大力挖掘和研究澳門地區歷史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講好澳門故事,強調澳門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血肉關係,鼓勵青少年了解民族文化和國家發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認識我們“從哪裡來、現在哪裡、往哪裡去”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增強其家國情懷。了解和敬畏自己國家的歷史,認識和熱愛自己國家的文化,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也是愛國愛澳的基本要求,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2017年與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舉行工作會議時所指出的,傳播和弘揚中國歷史文化,是國家賦予澳門的使命。



在此一使命的感召下,我們廣泛團結凝聚文化學術界的力量,攜手國家文化部開展《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出版項目,深度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澳門基因;組織參與了中央文史館的《中國文化通覽・澳門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地方百科叢書《澳門百科全書》的編撰,回歸中華文化的大家庭;系統整理出版了澳門的檔案文獻,編撰出版了《明清時期澳門檔案文獻匯編》《澳門編年史》《澳門史新論》等著作,着力編寫《澳門基本法》教材和中學歷史教材,籌劃“澳門記憶”工程,積極構建澳門學,舉辦中國文化常識達標工程考試,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歷史文化大使和《澳門基本法》青年推廣大使,以他們獨有的方式方法,傳播弘揚歷史文化和推廣《澳門基本法》,牢牢把握澳門歷史話語權和政治話語權。同時,政府通過社團組織“千人計劃” “航天科普交流活動” “青年大學生內地學習實踐計劃”"國家文博機構實習計劃" “愛我中華” “國防教育營” “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 “優異生內地參訪團”等,持之以恆地組織成千上萬的青年學生到內地參觀、訪問、研修,參悟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了解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和國家發展的融入感。



澳門融合發展、多元一體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傳統融合能力、傳承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在澳門的生動社會實踐,是澳門開放包容、共生共榮的核心價值,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澳門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前述工作,都是為鞏固核心價值的社會實踐。新時代下,如何弘揚澳門的核心價值,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世界和平做出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任務。



習近平主席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指出:“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主旨演講中進一步倡議:“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用。” 



習近平主席2017年6月29日在香港出席《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定》簽署儀式時對香港提出要求:“希望香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臺的作用,推動同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這一講話,同樣適用於澳門,而澳門作為南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樹立了典範,更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



回歸近19年來,我們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同內地的文化交流合作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澳門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橋樑之一,是西學東漸、中學西傳的重要通道,為增進中國與世界的了解做出過重要的貢獻,並以其獨特的對話、溝通能力形成了自己的話語體系,在推動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我們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利用澳門的歷史經驗,發揮澳門的傳統優勢,推動澳門全方位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葡語以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展開多形式、多層次的交流合作,尤其是文化、教育、體育領域的合作,例如發放“一帶一路”獎學金,舉辦展覽、演出,組織學術研究課題和研討會,鼓勵與沿線國家的雙向交流,促進人心相通,致力於將澳門打造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以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的平台。



在粵港澳合作框架中,澳門的分工是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一中心”是指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一平台”是指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一基地”是指 “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我們認為,這種定位是符合澳門歷史發展規律和現實狀況的。“基地”是“中心”與“平台”概念的延伸、發展與深化,三者存在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中心”和“平台”的建設已經提出多年,且成效初現,只要持之以恆深化,前景秀麗;而“基地”的建設,是近年倡議的,有待深入討論並形成共識。



澳門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其本質特徵是中國的,是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要成功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還需要增加 “世界性”。而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合作是澳門的傳統優勢,也是增強 “世界性”的一條重要路徑。如果能夠進一步擴展,挖掘和利用澳門歷史的深層價值,將澳門建設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的基地,無疑可以大大強化其“世界性”元素。



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循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挖掘、整理澳門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基因,鞏固和強化澳門的“中國性”元素。



其次,強調中華文化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海納百川,積極、主動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擴大並彰顯澳門的“世界性”形態。



最後,發揮澳門善於對話、易於溝通的功能,兼收並蓄,在“中國性”與“世界性”之間搭建一座通暢的交流合作橋樑,推動中國與世界的深層次文化交往並促進彼此的思想交流和理解,減少兩者之間的誤讀、誤解和誤會。



數百年歷史發展告訴我們,澳門是中華文化傳統基因保存最好、延續性最強的一座城市,也是最充分、最持久展示中華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的一座城市,並且充分展現出了融合中西文化對話、溝通的技巧和能力,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們相信,澳門這種傳統的價值、優勢和作用,如果得以深入系統挖掘、整理、傳播並發揮、釋放出來,無論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中心”、“平台”和“基地”打造及其可持續發展,還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可提供一個有效的模式,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


四 結語


澳門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真實縮影,飽經滄桑。澳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堅守中華文化傳統,愛國愛澳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與西方文化朝夕相處,積累了豐富的對話、溝通經驗並形成了獨特的話語體系;回歸後“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證明不同文明、不同制度是可以共存共生和共榮共贏的。



總結歷史經驗,挖掘文化價值,弘揚優秀傳統,是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創造未來。澳門“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社會實踐和文化經驗,不僅是特別行政區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還可以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中國進入世界舞台中央的進程中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也為當今充滿爭端和衝突的世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發展路徑,貢獻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


資料來源: 澳門日報 2018年9月19日  E6 蓮花廣場


201809211031184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