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澳門日報» 2月20日 第A03版:澳聞
【澳門日報消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表示,綱要為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帶來了新引擎,也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國家改革開放、為澳門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澳門作用不可低估
在大灣區“9+2”城市中,澳門土地面積和人口最少,但其作用不可低估。首先,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有助於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有大灣區直接作為腹地,與葡語國家的交流合作亦可更好發揮作用,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合作平台可做得更實;其次,中華文化在澳門傳承從未中斷,文化基因保存完整,又長期與西方文化平等交流,有助充分發揮澳門的傳統功能,促進中國的國際人文交流和灣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第三,澳門的特色金融發展創新空間較大,旅遊、酒店管理水平也居世界前列,可為灣區建設助力;第四,港澳兩地生活方式接近,粵澳兩地同屬大陸法系,在三地合作中澳門可為競爭關係比較強的粵港兩地擔任精準聯繫人,甚至在三地合作中,澳門可分別與香港、廣東在某些方面先行先試,成功後再擴大至三地,加速灣區制度對接和創新及文化融合。
參建灣區助解矛盾
澳門參與大灣區必然擴大澳門的發展空間和格局,令人期待。參與大灣區建設不僅是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必由之路,也為澳門緩解自身矛盾、解決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拓展了空間和提供了契機。澳門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從珠澳橫琴合作出發,找到參與大灣區建設的最佳路徑,為特區未來發展開創全新局面。澳門居民、特別是年輕人也要增強競爭力,才能趕上國家發展快車,分享發展紅利。
建區域經濟共同體
吳志良指出,大灣區建設是泛珠合作、粵港澳合作的延續和深化,但已有了質的變化和飛躍。前期的合作,是優勢互補、各顯所長、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大灣區建設則是一個新區域共同體的創建。未來的大灣區,應是一個制度相融、產業相依、設施相通、人心相凝、高度聚合的區域性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一個沒有隔閡、沒有障礙、融通便利的共同生活圈。因此,必須形成共同的願望和意志,建立共同的願景和目標。
要達至這個美好的願景和目標,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的框框,打破行政地域的限制,不再劃地為牢,在思考問題、尋找方案時打開格局、創新思路,從大灣區整體建設和發展出發,選擇最佳路徑、探索全新的合作模式和工作機制,共建共治、共贏共享。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