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 «澳門日報» 7月26日第B01版:澳聞
應第三十屆香港國際書展組委會邀請,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於本月廿二日在香港會展中心三樓會議室現場,參與粵港澳三地名家對談“文學遇見大灣區”。吳志良暢談了澳門在大灣區文學中扮演的角色、澳門文學發展和對灣區文學的構想及期待等,獲在場人士一致認同。
除吳志良主講外,粵港澳名作家丘樹宏、朱崇山、謝有順、許子東、周潔茹等也各抒己見,澳門出版協會理事長、文化廣場總經理陳雨潤亦有出席活動。吳志良談及澳門文學發展時,簡略介紹了澳門歷史及文化的現況。
澳本土包容性強
吳志良指出,澳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開拓者。中國歷史上,有非常多的第一來自澳門,如數學、油畫、音樂等,西學東漸或中學西漸都只是表象。最重要是不同民族,尤其是中葡之間沒有重大的衝突、爭鬥,友好相處。
澳門文化始終是以中華文化為主導,歷史上的文人騷客大多在澳留下相關作品。澳門文化更具包容性,體現在澳門的政治氣氛上,和香港有些差別,發展方向也並不一樣。
吳志良亦從歷史、文化轉到文學,認為早期的澳門文學,主要通過民間社團和學校傳播,特別借助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媒體,以專欄形式發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澳門政府才開始對澳門文學有所資助;至九十年代,政府才有比較大的資源投放在文學上,對澳門文學的扶持功不可沒。
官民攜手育青苗
吳志良指出,民間推動、政府支持,逐漸形成澳門文學的現代格局。尤其是澳門基金會全方位介入,從推動、組織到出版,投入比較大的資源。如中學生讀後感比賽成功舉辦了廿五年,兩年一屆的澳門文學獎辦了十一屆,旨為培養本土文學人才。
一九九九年,澳門基金會和中國文聯出版社合作出版二十卷的澳門文學叢書,五年前又和作家出版社合作推出一套全新的澳門文學叢書,現已出版六十多本。吳志良承認,澳門文學以往缺少主體性,現正慢慢改變。澳門文學始終是中華文學或中國文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共建灣區文化圈
他認為,各灣區城市中,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共同經驗。文學始終離不開對人的描寫,要表現人性。灣區文學概念出現後,缺少相應措施,未來要做的工作很多。吳志良特別建議推出灣區文學叢書,設立灣區文學獎,或創辦灣區文學雜誌,把灣區文化圈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