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2019年12月17日,中國作家網
吳志良:“大灣區是經濟共同體,更是文化共同體,文學應發揮首要作用”
回歸祖國后的澳門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這也對澳門文化界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門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全面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發掘和積累澳門文化資源。
記者:吳主席好,今年是澳門回歸20周年,在您看來,這20年里,澳門文化和文學創作呈現出怎樣的發展特點?
吳志良:澳門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從天南海北來澳居住的無論是華人還是其他國家人士,都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在澳門,中國傳統文化保存完好,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能落地生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亞洲文化和睦相處,共生共榮,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獨特人文風景線,澳門積淀了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其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回歸祖國后的澳門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這也對澳門文化界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澳門特區政府自回歸以來全面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大力扶持文化社團,優化澳門的文化生態,豐富市民生活,不管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亦一直以深耕文物保育、開拓小區文化格局、著力推動藝術普及、改善藝文環境、開展更多文化交流、弘揚本土文化價值為發展方向。對于文化資源的發掘和積累,更是長期且持續不斷的投資、培育和推動。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澳門特區政府在推動文化和文學發展方面有哪些富有成效的具體措施?
吳志良:早期的澳門文學主要通過民間社團和學校傳播,特別借助《澳門日報》、《華僑報》、《市民日報》等媒體,以專欄形式發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澳門政府才開始對澳門文學有所資助;至九十年代,政府才有比較大的資源投放在文學上,對澳門文學的扶持功不可沒。
在澳門,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根深葉茂,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始終是社會主流。回歸20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都秉持愛國主義傳統,努力推動中華歷史文化傳播。
特區政府在推動文化和文學發展的工作,包括推進文化傳承教育、推行文化普及和藝術教育、建設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健全文物監測機制等;發揮澳門“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區域優勢及文化優勢,深化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域合作;透過資源整合及效率優化,全力推動澳門文化遺產的保護、全民文化素質的提升和本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亦透過跨部門協作以及官民合作,進一步發掘澳門文化的價值與內涵,為文化社團及藝文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空間與平臺,促進澳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
記者:澳門基金會在鼓勵文學創作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吳志良:本土文化的發展也反映在澳門當代文學的成長上。澳門一直有不少文學先行者默默耕耘、不求回報地創作,直至1983年《澳門日報?鏡海》版的創刊,以及1987年澳門文學的重要陣地澳門筆會的成立,成為澳門文學的重要標志。
進入1990年代,澳門基金會等機構也開始關注澳門文學發展并投放資源,持續透過出版、研討、征文等多種方式助力本土文學的成長。尤其是澳門基金會、澳門日報、澳門筆會合作所推出的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比賽、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征稿等征文活動,培育了不少年輕人的文學興趣,推動寫作人繼續創作,也成為繁榮澳門文學的重要平臺。
此外,澳門基金會與香港合辦世界華文旅游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組織作家赴京出席世界華文文學大會等文學活動,搭建了本澳作家走出去交流的臺階。而近年來,澳門基金會組織作家走進校園,舉辦了近百場閱讀寫作講座,對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也起著重大作用。
澳門文學的成果在文學作品的出版上展現得尤為突出。回歸前,澳門基金會與中國文聯合作出版了一套20卷的《澳門文學叢書》,反映當時澳門文學的整體風貌。2014年,澳門基金會與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推出新版《澳門文學叢書》,至今已出版四批共66本,這套叢書的出版既有澳門文學走出澳門的里程碑式的標志意義,也是澳門文學水平和發展成果的一次重大展示。另外,澳門基金會連續9年與澳門特區文化局合作編選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等,以文字見證澳門社會的時代變遷。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青年人的參與;藝術的傳承,需要青年人的力量。
記者:我注意到有一些澳門年輕的作家比如90后作家或藝術工作者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年輕人目前的創作狀態是怎樣的?
吳志良:近十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本地的美術創作逐漸走向專業化和多元化,新人輩出,又帶來新的藝術思潮、新的創作技巧、新的視覺元素和新的欣賞方式。然而,由于缺乏系統的推介,澳門藝術家總體形象尚不夠鮮明,其在城市文化藝術發展中的貢獻也未受到足夠的關注和頌揚。澳門基金會致力推動澳門本地文化藝術活動,為文學藝術家提升文學藝術素質創造交流平臺,為此,澳門基金會特別推出“澳門文學叢書”、“澳門年度文學作品選”、“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邀請澳門資深家及青年文學藝術家參與此項目,希望通過系統地為澳門文學藝術家舉辦展覽、出版圖書,整體建立澳門文學藝術家的群像;同時希望他們不斷創作,在文藝創作上不斷完善。這些計劃的實施,能夠活躍澳門文藝創作氣氛,檢視目前的創作水平,深化文藝教育,塑造文化城市形象,張揚城市的文化性格,并在喚起廣大市民對文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與支持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青年人的參與;藝術的傳承,需要青年人的力量。為配合特區政府的青年培養工作,澳門基金會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實行“澳門青年藝術家推廣計劃”,對象是45歲及以下的澳門青年。該項計劃是在“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的基礎上增設,目的為使澳門的藝術事業得到傳承,進一步推動本地文化藝術發展,配合特區政府的青年政策。
記者:澳門基金會在扶持文學新人方面有什么樣具體舉措?
吳志良:澳門基金會一直不遺余力推動澳門文化的發展。文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得到特別的眷顧。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澳門基金會就與《澳門日報》和澳門筆會等機構合作,舉辦“中學生讀后感征文比賽”和“澳門文學獎”,旨在鼓勵閱讀和創作,建立和壯大讀者群和作者群,并以此為平臺,使之形成一個有效運作的網絡。如今,這兩項活動已經達到推廣閱讀風氣和激發創作動力的目的,不僅吸引了數以千計的讀者和作者參與這兩項賽事,為澳門文學界培養了一批生力軍,還促進了一大批好作品的問世,大大增加了澳門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不僅見證了澳門文學創作隊伍的不斷成長,也記錄了澳門人、事、物的變化,真實反映了城市的發展脈搏和動態。
除以上兩項活動外,澳門基金會亦相繼舉辦了多屆的“‘我心中的澳門’全球華文散文大賽”、“澳門中篇小說征稿”,同時鼓勵和支持澳門文學創作和出版,連續9年與文化局合作出版“澳門年度文學作品選”,并與內地出版社連手,組織出版66本“澳門文學叢書”,全面促進本土文學的發展。
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應該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學應在其中發揮首要作用。
記者:粵港澳大灣區設想的提出,也給粵港澳地區的文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近兩年來已經陸續有各種活動展開,作家的交流也逐漸增強。您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發展有怎樣的設想?
吳志良:新時代的澳門,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澳門。澳門希望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作出應有的貢獻,并擴大自身的發展空間。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應該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學應在其中發揮首要作用。澳門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獨有的文化環境,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人文性格,包容開放、兼收并蓄,這一文化特性是大灣區文學交流、合作、發展、融合所必須的,相信澳門文學界和相關機構一定會敞開胸懷,擁抱和投身大灣區,為建立澳門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盡心盡力,并使澳門文學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構建中扮演積極而關鍵的角色。
2019年,澳門基金會特舉辦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邀請大灣區多個城市的作家到澳門,圍繞“推動地方文化建設,繁榮灣區文學發展”的主題進行研討。未來需要加強“9+2"城市的交流合作,通過設立微信公眾號、推出灣區文學叢書、設立灣區文學獎、培養青年人才、開設青年作家培訓班等措施,舉起大灣區文學這面旗幟,以文學來推動灣區文化圈的建設。
記者:未來,在加強澳門作家與內地作家的交流方面,基金會和筆會是不是會有一系列具體活動?
吳志良:澳門基金會三十年來不遺余力地推動澳門文學的繁榮及其對外交流,培養文學人才,壯大文學隊伍。未來,澳門基金會將加強與內地的交流合作,繼續與內地合作舉辦文學活動,推進兩地文學交流;并繼續與內地出版機構合作,以共建灣區文學、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目標,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戰略合作中,亦將一如既往,傾情參與,全力支持。相信這些合作會對繁榮大灣區文學創作、營造和諧大灣區文學生態產生積極影響。
記者:您認為,未來澳門文化和文學的發展還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側重或突破?
吳志良:澳門文學過去多年的繁榮發展,有賴作家們對社會責任的堅守,一是對謳歌城市真善美的堅守;二是對家國觀念的堅守;三是對開放包容的堅守。文學家履行社會責任,不僅促進了澳門文學的繁榮發展,也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貢獻了力量。如前所述,未來將依照“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所倡議,以“共同承傳中華文脈、共同講好灣區故事、共同推動融合發展”為目標,奠定和夯實大灣區共同的文化基礎,使之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根本動力,從而形成成員城市之間的共同文化價值,及其對外的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通過文學建立新的紐帶,拉近粵港澳距離,講好共同故事,推進人心相通,擴大整個精神家園的空間。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