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研究》第六十二期經已面世
03/11/2011

  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並編輯的《澳門研究》第六十二期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研究》致力於“研究澳門,服務社會”,透過選編刊登海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集四海之智慧,納百家之言論,是推動和深化“澳門學”建設的重要陣地,深受海內外學界的關注。


  該期設置的欄目靈活創新、緊貼學術前沿,刊載文章共二十六篇,豐富內容精彩可期。時值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該期特設相關專欄收錄文章五篇,如金國平的《孫中山與澳門二題》,考證飛師閣即國父摯友飛南第,以及草堆街八十號不僅是“中西藥局”,更是孫中山的居澳寓所;莫世祥和陳紅的《清末民初香港報刊的孫中山形象》,分析孫中山的政治形象隨著革命運動的發展經歷多重轉變,正正深刻反映革命導致當時社會重新分化組合的大時代背景。為紀念澳門鏡湖醫院創辦一百四十周年,胡豪、賴雲鋒的《互動中的健康事業:鏡湖醫院與澳門社群》,宋燕、卞鷹《鏡湖醫院在澳門醫療服務體系中的作用》等文章,總結鏡湖醫院致力實踐與本澳社群的互動,及其對澳門健康事業發展的定位與貢獻。“中產階級與社會發展”欄目亦是本期亮點之一,劉毅從近三十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學的文獻梳理中,就中國中產階級進行結構性分析,對本澳的中產階級研究將有所啟發;柳智毅、鄞益奮分別就澳門中產階層的崛起與挑戰、界定及類型進行科學的探討,對澳門特區施政、社會的長遠發展與穩定皆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期另設澳門的會展研究、歷史文化、青年園地及學術動態的特色欄目,包括李璽、王心及葉桂平、熊靈與王子超、李鐵成分別從會展城市品牌化、會展發展中的政府角色、本澳文化與會展主題的結合、穗澳會展業協同發展四方面,剖析澳門會展業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為提升本地會展業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提供建議和對策。至於歷史文化欄目,則有廖大珂、何志輝等帶來共六篇佳作,其中劉勇撰《1772年珠江口岸“更新者號”事件引發的葡─荷─中衝突》,藉“更新者號”事件的互動與衝突,為讀者提供當年珠江口葡澳當局、荷蘭大班及中國官商的三邊關係的新視角;鄧駿捷的《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藏書特色概述》展示該圖書館古籍藏書的獨特面貌,有助加強學界對其認識及利用。學術動態欄目,則有吳志良為陳震宇新著《現代澳門社會治理模式研究》撰寫之序言,透過提綱契領、循循善誘地提煉該書的精華,帶領讀者進入該書的內容和語境。


  第六十二期《澳門研究》定價澳門幣八十元,本澳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


20130113579699995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