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文學的對話與啟示──《近現當代傳媒與澳港台文學經驗》經已面世
09/08/2012

  由澳門大學中文系朱壽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黎湘萍研究員聯合主編的《近現當代傳媒與澳港台文學經驗》,經已由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本會出版,並於全國發行,在澳門各大書店有售。


  該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本會和澳門大學中文系於2010年在本澳舉辦的“近代公共媒體與澳門、香港、台灣地區的文學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結集,是次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兩岸四地共60餘位著名作家、詩人、學者蒞澳參會,共同以公共媒體與文學經驗關係的課題展開深入的對話和討論,各抒己見,會議收穫甚豐。


  該書共收錄19篇論文,內容圍繞澳港台地方文學的形成、傳播與影響,其與中國傳統文學、外國文學之間的傳承與變異,近代公共媒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兩岸四地的文學現代化經驗等議題,論題新穎而富開創性。如開篇之作是楊義的《西學東漸四百年祭──從利瑪竇、〈四庫全書〉到上海世博會》,藉著回眸這四百年來中國的巨變,反思在東西文化交融匯萃之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與文化復興的啟示;傅天虹在《澳門70年代的文學景象與研究意義》一文中探尋1970年代澳門文學與公共傳媒的關係,並為其文學品位和開放氣度而發聲,呼籲文壇應正視澳門文學的價值與貢獻;計紅芳的《承傳與變異──改版後的〈香港文學〉》回顧該雜誌自創刊以來走過的25年風雨,見證兩位主編不遺餘力的堅持,讓該刊能在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體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還有黃美娥在《當“舊小說”遇上“官報紙”:以〈台灣日日新報〉李逸濤新聞小說〈蠻花記〉為分析場域》中,透過一探李氏《蠻花記》舊文本的具體面貌,論證這些小說實為台灣小說發展史的重要一環,以及台灣小說現代化過程中的助力與阻力等等。該書的學理內涵豐富,從不同側面突出了兩岸四地、尤其是澳門的文學生態及其價值,對發揚澳門文學的意義將有所裨益。


  《近現當代傳媒與澳港台文學經驗》定價澳門幣七十五元,現於全澳各大書店有售。


201301135723696326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