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濠江 兩岸濃情 ——國家話劇院《四世同堂》赴澳門演出感懷
19/11/2012

十一月初,北京已經是落葉紛紛的初冬時節,澳門仍舊是一片綠意盎然。國家話劇院一行近百人應澳門基金會盛情邀請,帶着經典大戲《四世同堂》來到充滿葡國風情的澳門,於九日、十日在澳門科技大學室內體育館首次推出“體育場版”。演出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熱烈關注,演出結束後也被澳門居民廣泛讚譽。我作為國家話劇院的院長,此行感懷頗深,近日來在澳門演出時所感到的一切,久久地縈繞在腦海中,難以散去。


在我本次帶隊赴澳門之前,心裡還稍有忐忑。作為一座以博彩業聞名於世的娛樂城,澳門觀衆大部分都沒有接觸過話劇藝術,如此厚重的作品能否被大家接受?觀衆人數是否能填滿場館?帶着這樣的心緒,我與主辦方澳門基金會商議,將此戲以戲劇普及的方式向澳門的觀衆推介,在一定的觀衆群體範圍內引起大家的興趣,可以前來索票。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方式竟然引發了演出票供不應求的情況,原來澳門觀衆對話劇藝術的熱情如此高漲。首場演出出現觀衆排起超長隊伍等候入場的場面時,讓我們的工作人員很是驚喜。觀戲以後,我們也在各大媒體、新媒體微博等平台上關注百姓的聲音,有澳門觀衆表示:“看完演出,久違的熱血湧上心頭,這部承載着中華人民家國情的作品,讓我們非常感動!感謝國話和各位演員的傾力演出,期待國話作品常來澳門。”


由於該戲的檔期只有今年可以赴澳門演出,否則只好等到後年或大後年才能與澳門觀衆見面,原本的演出地點是在澳門文化中心,可該場地因檔期問題無法調整。我們與澳門基金會果斷商議,大膽嘗試將演出場所移至澳門科技大學室內體育場,卻因此誕生了話劇演出的“獨一無二體育場版”。抵達澳門後,看着空曠體育場瞬間變身為可以表演的劇場,想像着今後話劇藝術的演出還可以不斷嘗試與開拓。然而,由於體育場存在回音大、無掛燈設備等問題,我們的製作部門曾數次開技術協調會,最終依演唱會模式,搭建有別於以往的舞台,燈光軌道被安置在頂棚,聲效則由導演花一整天反覆調試,最終達到堪比演唱會的視聽效果。不過,如果在音響效果上再增加建築聲學反射面,就更加完美了。在演出現場不適合長久去坐的座椅,卻讓觀衆坐足三小時,這種種困難和突破讓我不禁再度感慨:經典作品可以不拘演出場所,瑕不掩瑜!


我本人幾度赴澳門,一直都被澳門靈動的葡國風情與厚重的嶺南文化相融合成的獨特文化氛圍所深深吸引。而《四世同堂》演出所折射出的,是在這炫彩流金燈光下的這座城市裡,蘊藏着如此深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作為中華戲劇文化的傳播者,我們一定要把種子撒到澳門,在濠江生根開花,結出璀璨的藝術果實!


(註:本文作者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


周志強


轉載自2012年11月19日澳門日報第D03版:藝海